習慣:生活認知與想像的解放練習
            
        ---覺察與重塑習慣,種下改變的種子
        
    
    
        1本課程僅5週,恕未提供試聽喔  2退換課截止日: 開課前一周3/15周五20時止
    
    
        
        人氣:848 人
        
 課綱
        
        學術/社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民素養
 課綱
        
        學術/社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民素養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
    
 
        
 課程資訊
 
    - 上課時間:
- 每週 四 上午09:30~11:20(第一次上課日期:03 月 21 日)
- 開課地點:
- 後甲國中(東區林森路二段260號)
- 招生人數:
- 
            20 人
            
        
- 課程收費:
-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- 總學分費:0 學分 600 元(5 週課程 / 一次上課 2 小時)
- 學期報名費:新生:200 元; 舊生:150 元
- 保證金:對於免收學費者(低收入或身心障礙)收取 1000 元
- 教材費:50 元
- 旁聽費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課程不開放旁聽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
- 其他資訊:
- {生活研究室|宜行生活篇
 1.本課題為生活習慣與宜行探索篇,連結身體感知以及原子習慣等學習媒介,將看起來不同面向的觀念連接起來
 2. 課程僅5週,恕未提供試聽喔
 
    
 授課老師
 
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- 最高學歷:
-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
- 現職:
- 自由設計者
- 相關學經歷:
- /成功大學三創中心擔任研究專家,進行設計思考工作坊規劃、教學創新。
 /中山大學社會企業研究發展中心擔任專案經理,帶領客製化創新思考工作坊十餘場次。
 /綠交通研究社,規劃執行一平方公里生活圈工作坊(2021)。
 執行府城生活圈移動與生活型態調查(2021)。
 
 
         
     
    
 關於這一門課
 
    1.為什麼想開這門課?希望帶領學員共同學習甚麼
    
        這門課試圖從"習慣"這個途徑,進入自我覺察以及個人生活探索,也將擴展到"個人與自我"之外,覺察空間與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與習慣
本堂課也在意日常生活中宜行環境的塑造,學習如何用身體感知以及原子習慣等觀點,看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移動行為與選擇,讓同學更了解臺灣的交通現況,也能透過練習實踐更美好的移動生活。
    
    2.修此門課需具備什麼條件?
    
        開放的心,擁抱自己的潛能
想改變的心,不滿意自己的現況
想學習新知,能應用於生活之中
探索城市與自己尚未發掘的可能性。
    
    3.上課的方式是怎麼進行的?學生可以有什麼收穫?  	
    
        1.透過講者經驗分享搭配簡報說明,與同學對話互動,創造討論溝通的時光。
2.將由職能治療及設計思考兩位講師協力授課,內容將包括身體感知方法與練習,也將分享《原子習慣》一書所述原理與實踐的小訣竅,讓同學了解改變自己、重塑習慣可以怎麼做,種下改變的種子
    
    4.如何取得學分?(評量方式)
    
        認真參與,心得回饋
    
    5.備註&推薦書目
    
        《原子習慣: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》, 詹姆斯‧克利爾,方智出版,2019
    
        
各週課程規劃
 
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- 第 1 次課程
- 
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次
                    2024-03-21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四)上午09:30~11:20
                     後甲國中
- 
                    生活中的習慣與認知
                
- 
                    原子習慣簡介,講述這套從心開始的修練過程,讓同學了解可以利用原子習慣在生活中做什麼改變
 ※ 原子習慣的意涵
 ※ 改變的困難來自無意識
 ※ 養成習慣的四個步驟
 
 
 **本堂課由設計思考及職能治療兩位講師共同授課**
- 
                    曾德平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- 第 2 次課程
- 
                    第 2 次
                    2024-03-28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四)上午09:30~11:20
                     後甲國中
- 
 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透過練習重塑1
                
- 
                    這堂課將用簡短的靜態冥想讓身心歸零,之後再重新打開感官,剖析我們每天日常移動中使用的視覺、注意力、記憶力、判斷力,一起感受也感謝身體與心靈時時投注的努力,並強化對道路風險的覺察與預防。
 ※ 靜態冥想體驗
 ※ 一起「看」臺南的街道與交通
 ※ 日常移動中,我們怎麼使用注意力、記憶力?
 ※ 道路風險預測與預防
 
 
 **特邀職能治療師陳郁婷客座分享,引動生活中的身體習慣與感知**
 最高學歷: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復健科學博士
 現職: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
 相關學經歷:
 /杏誠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,兼職居家、離島、長照中心職能治療服務
 /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駕駛復健次專科認證,評估與介入高齡駕駛者的駕駛功能
 /綠交通研究社社員,關心臺南在地的宜居、宜行
- 
                    曾德平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- 第 3 次課程
- 
                    第 3 次
                    2024-04-11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四)上午09:30~11:20
                     後甲國中
- 
                    宜行感知與環境影響
                
- 
                    環境如何塑造人的行為?我們怎麼用環境影響人的移動選擇?透過這堂課讓同學知道為什麼我們這麼愛騎車與開車,原來答案都在我們的基因裡。
 ※ 檢視:生活中滿足四個步驟的時刻
 ※ 宜行環境檢視:國內與國外
- 
                    曾德平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- 第 4 次課程
- 
                    第 4 次
                    2024-04-18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四)上午09:30~11:20
                     後甲國中
- 
 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透過練習重塑2
                
- 
                    這堂課將使用影片,一起做個想像中的漫步小旅行,體驗環境與身體活動、步行的連結,最後分享一個生活中可以實踐的健康移動軌跡。
 ※ 想像一個漫步旅行
 ※ 討論:感受環境和身體活動的關係
 ※ 健康移動軌跡的計畫與分享
 
 **特邀職能治療師陳郁婷客座分享,引動生活中的身體習慣與感知**
- 
                    曾德平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- 第 5 次課程
- 
                    第 5 次
                    2024-04-25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四)上午09:30~11:20
                     後甲國中
- 
 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透過練習重塑 3以及課程小結
                
- 
                    宜行生活不只靠環境,也靠每個人從自身做起。透過自己有意識的選擇結合原子習慣探討生活中更多宜行的可能性。
 ※ 宜行例子分享
 ※ 妳的「宜行」是什麼?
 ※ 價值觀、身份認同與習慣
 ※ 我是「宜行」的人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