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新生報名| 請準備 一吋照片1張 、身分證件正本備查、報名註冊費200元、學分費。
● 舊生報名| 請準備 學員證、報名註冊費150元、學分費。
● 設籍...[詳全文]
★ 舊學員登入系統:帳號、密碼皆為個人的「身份證字號」(英文字大寫)
★ 點選欲報名的課程,再點「我要線上報名」,之後再按確認繳費。
★ 領有身...[詳全文]
● 12/29(日)上午9:00起 新舊生 同步開放 線上報名/線上轉帳
● 12/30(一)起 開放 現場報名
● 部份課程分時段開放線上報名,請見報名須知,以取得線...[詳全文]
我本身非常喜歡台南,如果可以開路上觀察學專題課,有機會跟一樣喜歡台南的學員用不一樣的觀點去一起觀察台南,發現台南的魅力,這可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。
我很歡迎不同性別、年齡、職業的學員,不過要修這門課學員心態要夠開放,願意聆聽、欣賞(並不是好奇、窺視)跟自己不同觀點的人的話,也要不辭花時間自己去看現場、自己體驗。
這課程是進階課程,所以希望同學主動參與,不只來聽課,平常還要訪問身邊的人,也要走街頭進行觀察別人怎麼使用空間。只要妳/你對所居住的城市空間有興趣,也樂意跟大家分享妳/你的經驗,很歡迎參與我們的課程。
我會準備每一堂課主題相關的資料,先把它介紹給大家,然後進行討論。參與這門課,學員可以練習以不同角度來看自己生活空間,也可以提升對生活空間的敏感度。
上課出席、參與討論、路上觀察的結果、積極參與展示空間的營造。
停課說明--9/12中秋節和10/10國慶日停課一堂.課程順延
延伸閱讀書目│
Barthes, R.(1997)。台灣攝影工作室。台北,台灣攝影工作室。
Borden, I.(2006)。スケートボーディング、空間、都市 身体と建築(Skateboarding, Space and the City Architecture and the Body)。東京,新曜社。
Bourdieu, P.(1990)。ディスタンクシオンLa distinction。東京,藤原書店。
Creswell, T.(2006)。地方:記憶、想像與認同。台北,群學。
Jacobs, J.(2007)。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。台北,聯經。
Massey, D.(2009)。騷動的城市:移動/定著。台北,群學。
Massey, D.(2009)。城市世界。台北,群學。
McDowell, L. (2006)。性別、認同與地方 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。台北,群學。
Pile, S.(2009)。無法統馭的城市?秩序/失序。台北,群學。
Whyte, W. F.(2000)。ストリート・コーナー・ソサエティ Street Corner Society。東京,有斐閣。
Weisman, L. K. (1997)。設計的歧視 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。台北,巨流。
三善里沙子(2003)。中央線なヒト―沿線文化人類学。東京,小学館。
三浦展(2004)。ファスト風土化する日本 郊外化とその病理。東京,洋泉社。
三浦展、渡和由研究室(2007)。吉祥寺スタイル―楽しい街の50の秘密。東京,文芸春秋。
今和次郎(2001)。新版大東京案内〈上〉。東京,筑摩書房。
今和次郎(2001)。新版大東京案内〈下〉。東京,筑摩書房。
五十嵐太郎(2004)。過防備都市。東京,中央公論。
五十嵐太郎(2006)。美しい都市・醜い都市―現代景観論。東京,中央公論新社。
五十嵐祐紀子(2009)。格格不入?-台北/東京的操場與我,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4號。台北,教育部。
坂口恭平(2008)。TOKYO 0円ハウス0円生活。東京,大和書房。
村上春樹(2006)。東京奇譚集。台北,時報。
村上龍(2004)。到處存在的場所•到處不存在的我。台北,大田出版。
芦原義信(2007)。街道的美學。百花文藝出版社。
邱淑雯(2006)。解構1990年後日本女遊書寫下的台灣意象。亞太通訊研究4: 7-40。
林丈二(2005)。路上探偵事務所。東京,講談社。
若林幹夫(2007)。郊外の社会学―現代を生きる形。東京,筑摩書房。
陣内秀信(1992)。東京の空間人類学。東京,筑摩書房。
段義孚(1993)。空間の経験―身体から都市へ。東京,筑摩書房。
紀慧文(2001)。 12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。台北,唐山。
高木直子(2005)。一個人住第5年。台北,大田。
雪子口述、林思慧整理(2009)。真自由,四處我都能行走,人籟七、八月號刊 異眼心繪‧台灣異像。台北,利氏文化。
張瑩徵(2003)。異色愛戀:玩具、士兵、王國 一個情趣用品店的田野考察。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畢恆達(1993)。物的意義:一個交互論的觀點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: 97-110。
畢恆達(2001)。空間就是權力。台北,心理工坊。
畢恆達(2004)。空間就是性別。台北,心理工坊。
畢恆達(2006)。差異是都市流動的鮮血。小畢的故事:
http://blog.sina.com.tw/hdbih/article.php?pbgid=20226&entryid=224528
森京子(2008)。有禮的謊言。台北,馥林文化。
新井一二三(2006)。東京生活意見。台北,大田。
藤原智美(2007)。暴走老人。東京。文藝春秋。
藤森照信(1989)。建築探偵の冒険〈東京篇〉。東京,筑摩書房。
藤森照信、今和次郎(1987)。考現学入門。東京,筑摩書房。
南伸坊、藤森照信、赤瀬川原平(1993)。路上観察学入門。東京,筑摩書房。
馬國明(2009)。路邊政治經濟學。香港,進一步。
顧玉玲(2008)。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。台北,印刻。
鄭美里(1997)。女兒圈。台北,女書。
夏曉鵑(2002)。 流離尋岸。台北,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。
賴正哲(2005)。 去公司上班 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。台北,女書。
曹疏影, 鄧小樺(2008)。是她也是你和我--準來港女性訪談錄。香港,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