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起來大台南旅行吧(10)!
---關於文學、歷史、遺址與故事

人氣:2089 人
課綱
- Facebook
- Google+
Pinterest

課程資訊
- 上課時間:
- 每週 三 晚上07:00~09:50(第一次上課日期:09 月 09 日)
- 開課地點:
- 台南社區大學(台南市公園路750號)
- 招生人數:
-
30 人
- 課程收費:
-
- 總學分費:3 學分 3000 元(18 週課程 / 一次上課 3 小時)
- 學期報名費:新生:200 元; 舊生:150 元
- 保證金:對於免收學費者(低收入或身心障礙)收取 1000 元
- 旁聽費:
本課程不開放旁聽

授課老師
- 最高學歷:
-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
- 現職:
- 承天府文史工作室 負責人
- 相關學經歷:
- 曾擔任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解說員訓練講師、台南市古蹟導覽協會講師、台南市大員文化觀光協會授課講師、德鍵職訓中心中高齡就業訓練文化古蹟課程講師、群偉職訓中心中導遊領隊班文化古蹟課程講師。文化局文資處文史研究員。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南區陪伴顧問。崑山科技大學導覽與導遊就業學程講師。現任長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及文創學程講師。

關於這一門課
1.為什麼想開這門課?希望帶領學員共同學習甚麼
要認識大台南市的文化之美,有必要瞭解大台南昔日的歷史文化、城市發展與人群活動。藉由課程四周講授之後帶領學員實地參訪。
2.修此門課需具備什麼條件?
要想認識大台南的文化之美的人
3.上課的方式是怎麼進行的?學生可以有什麼收穫?
首先皆以課堂講授方式進行,先建構初略的概念與認知,最後再以實地探訪方式,親自體會大台南市的歷史人文之美。
※【課程中老師可視學員的需要與學習進度,保有調整課程的權力】
4.如何取得學分?(評量方式)
參加與分享就是最好的課堂回饋
5.備註&推薦書目

各週課程規劃
- 第 1 次課程
-
第 1 次
2015-09-09
(三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日治時期明治町、老松町與花園町的昔日地景
-
1916年(日大正5年)規劃町名改正時,首先改正町名的大都市為臺南市(1919年),「町名改正」並非只是將舊的街莊名稱改為町名,而是台灣總督府在市街的現代化之後,將大都市的市區部分重新劃定行政區,並將新行政區以日式的「町」命名,與郊區的「大字」同為戶籍與地籍上的單位名稱,我們來聊一聊明治町&老松町&花園町的昔日地景。
-
高凱俊
- 第 2 次課程
-
第 2 次
2015-09-13
(日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走讀明治町、老松町與花園町(戶外活動1)
-
實地探訪
15:00~18:00(走路及騎車)
-
高凱俊
- 第 3 次課程
-
第 3 次
2015-10-07
(三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歸仁區的歷史源流
-
歸仁區早期是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墾地。明鄭時期,曾在保西、大學設立書院,因而取「天下歸仁焉」之義通稱此鄉里為「歸仁里」。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,此地設置行政區「歸仁庄」,劃歸臺南州新豐郡管轄,戰後改設臺南縣歸仁鄉。
-
高凱俊
- 第 4 次課程
-
第 4 次
2015-10-14
(三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歸仁區的人文景觀探究
-
歸仁區的聚落中,昔日以「紅瓦厝」最繁榮,故舊名以「紅瓦厝」來稱呼。因以前居民房屋多以紅瓦覆頂而得名。在當時多為草屋的年代,歸仁居民的生活環境,可以說是非常的先進。
走訪今日的歸仁,在這多變的時代,仍保有其古意盎然的風貌。「紅瓦厝」名稱的來源眾說紛云,但綜會言之,有三種說法:
讓我們來逐一探究。
歸仁區現有21里,讓我們來認識各里的地理環境與人文風采。
-
高凱俊
- 第 5 次課程
-
第 5 次
2015-10-25
(日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歸仁區(戶外活動2)
-
騎機車實地探訪
8:30—15:30
-
高凱俊
- 第 6 次課程
-
第 6 次
2015-10-25
(日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歸仁區(戶外活動2)
-
騎機車實地探訪
8:30—15:30
-
高凱俊
- 第 7 次課程
-
第 7 次
2015-10-28
(三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後壁區的歷史源流
-
後壁區舊稱「侯伯寮」,因位於「頂茄苳」後方,當地人也以閩南語慣稱「後壁寮」(即後面的意思)。本區在明鄭時代屬承天府天興縣。
日治時代以後,因為音誤而改稱為「後壁寮」。從日本時期所繪製的「臺灣地形圖」來看,當時「後壁寮」的聚落中心是指現在的侯伯村一帶,今日被稱為後壁村的地點在早期則莊外的荒地,戰後,車站附近才另設一村並為行政中心,稱後壁村,原來的聚落則稱侯伯村。
從清末開始到日治初期,區內發展重心轉到菁寮,1917年於菁寮設立的「菁寮信用組合」(後壁農會前身)可為印證。之後日本人鋪設的縱貫道路與縱貫鐵路通過後壁寮附近,當時菁寮士紳黃謀、黃冬(黃崑虎之父)、黃振隆、黃振德兄弟四人認為後壁車站附近具有發展潛力,於1924年遷居於車站南方,合設「黃振興合資會社」經營生意,並招募沿海墾民從事農耕,開墾廣大荒地,後壁車站附近逐漸開發起來。戰後,車站及其附近區域合成一村,稱後壁村(第一屆村長就是黃冬),成為後壁區的行政中心。
-
高凱俊
- 第 8 次課程
-
第 8 次
2015-11-04
(三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後壁區的人文景觀探究
-
後壁區轄內有後壁里、侯伯里、嘉田里、嘉民里、土溝里、嘉苳里、頂安里、長安里、福安里、烏樹里、新東里、竹新里、仕安里、頂長里、平安里、新嘉里、菁寮里、墨林里、後部里、崁頂里、菁豊里等計21里。重要特產為稻米、芭樂、洋香瓜、蘭花。後壁區較著名人物頗多,李連春、黃崑虎、黃崑濱‧…等等。區內有若干具特色的建築物,有待深入去觀賞品味。
-
高凱俊
- 第 9 次課程
-
第 9 次
2015-11-08
(日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後壁區戶外課(戶外活動3)
-
搭遊覽車(上午8:00~下午17:00)
-
高凱俊
- 第 10 次課程
-
第 10 次
2015-11-08
(日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後壁區戶外課(戶外活動3)
-
搭遊覽車(上午8:00~下午17:00)
-
高凱俊
- 第 11 次課程
-
第 11 次
2015-11-18
(三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探訪二仁溪上游
-
二層行溪在早期十分清澈,因當時製糖繁榮聚落二層行而得名。日治時期興建之車路墘糖廠(現仁德糖廠)之廠址,亦在其支流三爺宮溪畔。1960年臺灣省政府整理全臺河川名稱,取流經臺南縣仁德、歸仁兩鄉(今為臺南市轄區)之典故,易名二仁溪。二仁溪流域所包含的縣、市之區域:包括2市、12個區。同時也是現今南臺灣二大直轄市:臺南市、高雄市之界河。
二仁溪發源地為高雄市內門區山豬湖(海拔;標高460M),屬於內門丘陵之山區,是阿里山山脈最南端在高雄市境內的餘脈,故二仁溪和台南市其他四條中央管河川,均屬於阿里山山脈水系。
流經區域 :高雄市6個區:內門區(最上游源流)、田寮區、阿蓮區、路竹區、湖內區、茄萣區(下游出海口左岸,北方的右岸是台南市南區)。
臺南市6個區 :永康區、龍崎區、關廟區、歸仁區、仁德區、南區(下游出海口右岸,南方的左岸是高雄市茄萣區)。
-
高凱俊
- 第 12 次課程
-
第 12 次
2015-11-29
(日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二仁溪上游(戶外活動4)
-
騎機車(8:30~15:30)
-
高凱俊
- 第 13 次課程
-
第 13 次
2015-11-29
(日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二仁溪上游(戶外活動4)
-
騎機車(8:30~15:30)
-
高凱俊
- 第 14 次課程
-
第 14 次
2015-12-02
(三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雲林采風2—北港鄉的歷史源流
-
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份,原為洪雅族貓兒干棲地,漢人開發始於明朝天啟年間漳州人顏思齊登陸築寨,之後鄭芝龍招閩籍墾戶拓墾,陳衷紀、許友儀、林天生等漳泉墾首跟進,陳立勳建笨港街,清雍正之前港市盛極一時,「北港街,即笨港」,原位於笨港溪(今北港溪)出海口。明朝天啟元年(1621年)顏思齊、鄭芝龍率眾登陸笨港,並引三千移民入墾,為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之始祖。
早年笨港港道迂迴,易於迴避官兵,成為先民入墾台灣渡口之一。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樹璧和尚自湄洲,奉請媽祖赴臺傳香,笨港始建「笨港天妃廟」,即今「北港朝天宮」。商業上,笨港因依畔笨港溪而興起,乾隆年府志稱:「笨港街、俗稱小臺灣。」,除此之外也有「一府二笨」之說。
滿清領台,民變不斷,多次波及「笨港」因林爽文事變而建「旌義亭」。同治年戴萬生之變殉難人士亦合祀於「旌義亭」,並改稱「義民廟」。
北港溪一如台灣其他溪河,非潦即旱;加上河道日益淤淺,離海愈遠,至日治時期,海關撤站始喪失貿易功能。但仍為農產品集散中心,日治時期糖廠的設立對北港近百年來的經濟亦帶來不少助益。
行政區劃方面,日治時期,北港鎮範圍原屬斗六廳(後嘉義廳)的大槺榔東頂堡,1920年成立北港街,屬北港郡,定型現今的北港鎮範圍。戰後該街改制為臺南縣北港區北港鎮,1950年因台南縣分拆,被劃入雲林縣,雖時北港地區有人民要求合併入緊鄰的嘉義縣,但未果。
-
高凱俊
- 第 15 次課程
-
第 15 次
2015-12-09
(三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雲林采風2—北港鄉的人文景觀探究
-
北港的觀光文化資產頗多,如北港朝天宮:台灣二級古蹟,知名廟宇天上聖母廟。北港武德宮:五路武財神開基祖廟,為臺灣最大五路財神廟。北港義民廟。五福宮-蘇碧、蘇世傳創立。舉辦重大慶典,五年為一科,平安大遶境。北港形象商圈商店街。北港觀光大橋。北港牛墟。北港水道頭。甕牆。蔡復興客棧。蔡家古厝。蔡然標古厝。顏思齊開拓台灣登陸紀念碑。親水公園。北港糖廠。
-
高凱俊
- 第 16 次課程
-
第 16 次
2015-12-16
(三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雲林采風3---水林鄉的歷史源流及人文景觀探究
-
雲林縣水林鄉位於台灣雲林縣西南方,地處嘉南平原西北部,地勢平坦,因顏思齊曾經率領漢人登陸此地開墾,有「開台第一鄉」之稱。
地名由來史實難可考,不過有在日治時期1920年(大正9年)前就稱為「水漆林」之說法,水漆即為在海邊水澤蔓生的咬人狗。後有一說是「水燦林」。
本地據傳聞明朝末年遺臣渡海來台灣避難之時,就有原住民散於此地耕種。清領時期1683年(康熙22年)之後,就有中國大陸的福建漳州、泉州兩地移民逐漸移居至此。1888年(光緒14年)改歸轄於雲林縣。日治時期施行廳行政改革,先改為斗六廳之後再改規畫於嘉義廳。實施地方自治又改編入台南州北港郡所屬,1920年(大正9年)改為編轄於台南州北港郡設立莊役場,並將「水燦林」改稱為「水林莊」。戰後水林鄉隸屬台南縣之後將其命名「水林鄉」,轄有24村。1950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施行政區域重劃,水林鄉再次改於隸屬雲林縣。
-
高凱俊
- 第 17 次課程
-
第 17 次
2015-12-27
(日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雲林采風戶外走訪(戶外活動5)
-
搭乘遊覽車(8:00~18:00)
-
高凱俊
- 第 18 次課程
-
第 18 次
2015-12-27
(日)晚上07:00~09:50
302教室
-
雲林采風戶外走訪(戶外活動5)
-
搭乘遊覽車(8:00~18:00)
-
高凱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