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江古早味- 在地飲食聽故事、動手做

人氣:1729 人
課綱

課程資訊
- 上課時間:
- 每週 五 晚上07:00~09:50(第一次上課日期:03 月 09 日)
- 開課地點:
- 海尾代天宮(臺南市海中街169巷59之1號)
- 招生人數:
-
20 人
- 課程收費:
-
- 總學分費:1 學分 1000 元(6 週課程 / 一次上課 3 小時)
- 學期報名費:新生:200 元; 舊生:150 元
- 保證金:對於免收學費者(低收入或身心障礙)收取 1000 元
- 旁聽費:
本課程不開放旁聽

授課老師
- 最高學歷:
- 台大城鄉所 哈佛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
- 現職:
- 規劃與社區營造
- 相關學經歷:
- 參與多項城市規劃與社區營造專案,喜歡在草地、廣場上發呆,大街小巷趴趴走 ,著有「在留白城市散步」、「尋訪台江古早味」,合譯有「反造城市:全球非典型規劃術」、「明日的農場」等書。

關於這一門課
1.為什麼想開這門課?希望帶領學員共同學習甚麼
從食譜、繪本、飲食故事、產地小旅行,食物成為近日的顯學,從日系食堂的療癒飲食,到全球的「慢食」風潮。所謂「鄉土食」(local foodways),是每個地方因應風土環境、人文背景所發展出的獨特飲食文化。台江位於濱海漁鹽之地,自然環境造就農漁物產,也產生獨特的「地方味」與菜餚。
你家餐桌上最常吃什麼?什麼是你最懷念的好滋味呢?一起以新的架構來理解傳統飲食,梳理食物與自己的關係,發掘與記錄台江飲食的故事,交流彼此的拿手菜。透過社群的力量,讓古早味在當代能有更多的活化與應用!
2.修此門課需具備什麼條件?
喜歡吃或做吃的,交流、分享
3.上課的方式是怎麼進行的?學生可以有什麼收穫?
講演、活動、動手做。學生可以透過食物,彼此交流,習得飲食的地方知識與記憶,也認識世界其他地方的飲食文化。
希望能與台江其他班級合作,衍生整理台江飲食故事的概念,探索形成繪本、電子書、小展覽之可能,並發展在地食譜、產地小旅行行程。
助教 謝惠雅
在地台江人,小時候在安平阿嬤家的美食記憶,成為最深的鄉愁,驅動自己去尋找傳統的、天然的、真實的味道,喜歡手做食物。
4.如何取得學分?(評量方式)
上課出席、心得發表
5.備註&推薦書目
陳淑華(2009):《島嶼的餐桌:36種臺灣滋味的追尋》。台北:遠流。
洪震宇(2014):《風土餐桌小旅行: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》。台北:遠流。
毛琦(2016):《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》。台北:二魚。
吉兒諾曼(2010):《南風吹過廚房》。台北:臉譜。
種籽設計(2013):《因愛料理:給孩子的節氣菜譜》。悅知文化。
種籽設計(2012):《好土,我好菜.三菜一湯》。創意市集。
石井好子(2015):《難忘歐洲家庭料理:日本人最想保存的美食料理散文第1名》
吳比娜(2016):《尋訪台江古早味- 歷史、風土與人情的飲食故事》。台江國家公園。

各週課程規劃
- 第 1 次課程
-
第 1 次
2018-03-09
(五)晚上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相見歡
-
如何紀錄與研究地區飲食故事?
食譜繪本、食物故事、產地小旅行
台江飲食的特色、節氣食材與菜餚是什麼? 一起來拼圖!
-
吳比娜
- 第 2 次課程
-
第 2 次
2018-03-16
(五)晚上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飲食與自己、家鄉
-
電影:小森食光
討論與聊天- 食物作為一種療癒
日系食堂的療癒系文學
-
吳比娜
- 第 3 次課程
-
第 3 次
2018-03-23
(五)晚上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我家的餐桌故事
-
食物是記憶,也是連結自己與家鄉的一條線- 擬邀請吳美枝老師分享土城高中「台江食物地圖」的經驗
食譜作為生命故事紀錄和田野調查和方式
同學互訪、提出記錄構想
-
吳比娜
- 第 4 次課程
-
第 4 次
2018-03-30
(五)晚上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在地飲食手做
-
助教謝惠雅帶領
以「 豆仔薯炒膨皮(炸豬皮)」這道菜的備置,分享自己與這道菜的故事,談食材來源、製作方法、享用的過程,並一起動手製作
同學交流私房手藝
-
吳比娜
- 第 5 次課程
-
第 5 次
2018-04-06
(五)晚上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古早味的創新料理
-
擬邀請學員或廚藝達人帶領 [遇春假可能會調整時間]
以台江時令生產的在地食材,以傳統或創新技藝變化,做成可簡易上手的社區手工菜餚或點心
-
吳比娜
- 第 6 次課程
-
第 6 次
2018-04-13
(五)晚上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分享趴/產地小旅行
-
每個人記錄或採訪自己想學的一門手路菜,以文字或繪畫方式呈現(食材產地、製作的人、或食譜)
或是直接帶食物來分享~ [可能會調整時間出遊]
-
吳比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