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夢之夢─敘事探究與生命的舞台
---生命結束前,你要告訴別人甚麼故事?
■上課時間: 1:30-4:00 ,因系統設定限制,謹此補充說明 ■每次2.5小時,隔周上課
人氣:186 人
課綱
學術/人文 公民素養
- Facebook
- Google+
Pinterest
課程資訊
- 上課時間:
- 每週 三 下午1:30~4:30(第一次上課日期:03 月 05 日)
- 開課地點:
- 後甲國中(東區林森路二段260號)
- 招生人數:
-
18 人
- 課程收費:
-
- 總學分費:1 學分 1000 元(8 週課程 / 一次上課 2.25 小時)
- 學期報名費:新生:200 元; 舊生:150 元
- 保證金:對於免收學費者(低收入或身心障礙)收取 1000 元
- 旁聽費:
本課程不開放旁聽
- 其他資訊:
- 白天進出校園,請配合配戴學員識別證喔(新生可於開課第一周領取學員證)
授課老師
- 最高學歷:
-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
- 現職:
- 自由學者
- 相關學經歷:
- 博物館學、博物館經營管理、教育推廣、展覽策畫、地方博物館治理、敘事探究
關於這一門課
1.為什麼想開這門課?希望帶領學員共同學習甚麼
由名導演瀨川執導的《如夢之夢》,如同一場壯麗的旅程,探討著生命的奧秘與重複的模式。故事自主角生命的終點啟程,跨越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,從亞洲延伸至歐洲,深刻交織生與死,探尋痛苦與解脫之間的微妙平衡。這部劇以其獨特的智慧與創新,成為文化現象,既挑戰思維,亦令人印象深刻,耐人尋味。
若將其呈現在舞台上,整場演出長達驚人的七到八小時,舞台環境包含八個方位與三層樓,穿梭於不同的時空背景——民國初年的台北、現代的巴黎、上海、北京,甚至諾曼第。這樣的舞台設計彷彿在提醒觀眾,生命的每一瞬間都是一幅視覺與聽覺的盛宴,更是一段心靈的探索之旅,促使人們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尋求深刻的連結與理解。
在我個人的經歷中,亦曾感受到生命如同一部精心編排的劇作,每個經歷、每段回憶都似乎在向我訴說著更深的意義。正是在這樣的探索中,我體會到,或許生命的真諦不在於目的,而在於沿途所見所聞,所愛所失。每一個瞬間,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,都成為心靈的滋養,讓我們在漫長的旅程中,學會珍惜每一份情感與聯結。
2.修此門課需具備什麼條件?
願意嘗試透過閱讀,在沒有壓力的閱讀過程中,能對自我進行深度探索,發現內心深處想說卻又不知道如何說出來的祕密。
歡迎(不強迫)分享個人生命故事,但願意傾聽並尊重他人生命故事的述說。
3.上課的方式是怎麼進行的?學生可以有什麼收穫?
我們會利用7~8週的時間,來閱讀劇本《無夢之夢》,在閱讀過程中,我們會試圖從一些關鍵字、或字裡行間,讓自己彷彿置身於文字脈絡裡,要在對話中轉換身分;即使當下你人不在那裏,你還是得想要去想像我人就在那些地方,或者從腦袋瓜子裡努力地挖掘出一個類似的場景。最好是那種能夠讓你感到冷、熱、刺痛、百無聊賴、無可奈何,甚至感到情緒高張、低落、放棄的各種態樣,亦可,沒有什麼不行。
於是,我們便能開始從故事裡主人公的生命旅程中,試圖去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真諦。
簡單地說,閱讀文本只是一個媒介,我們會借用文本中的文字或段落,來討論或書寫你自己人生中關鍵的議題,比如說,主人公的「旅行」,會被我們拿來作為引子。你是否曾經旅行?是一個人嗎?還是和那個在你生命中佔有重要位置的人?你在旅行當中發生了甚麼事情?或者,你根本就不喜歡外出,為什麼?你總有說不完的理由,抑或你根本沒有搞清楚為什麼?這些討論將會不斷出現在我們課堂上,至於會發生甚麼火花,我們卻誰也無法預知。
4.如何取得學分?(評量方式)
課程參與討論、分享、聆聽與回饋;不回應也是一種回應,不會有人強迫你講話。
5.備註&推薦書目
賴聲川(2001)。如夢之夢。遠流。 [絕版書],須於二手市場購得,或買電子書。
課堂上有時候會藉由書寫來進行問題的思考,所以備有筆記本和一支好寫的筆是必要的,我們也會開設屬於自己個人的Google協作平台,你可以隨時將你的想法記錄在上面。
範例:https://reurl.cc/ge6Ypb
各週課程規劃
- 第 1 次課程
-
第 1 次
2025-03-05
(三)下午1:30~4:30
後甲國中
-
敘事的起點——生命的終點 (每一堂上課時間為 1:30-4:00 ,因系統設定限制,謹此補充說明)
-
甚麼是敘事?其實便是說故事,說你自己的故事。但是我們常常找不到說故事的題目,而其實說故事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說你自己的故事。因此心裡老是憋著想說卻尋不得出口。這堂課的探討故事,便是藉由閱讀文本,我們能夠從主角的生命終端開始,並分析這一選擇對整體敘事結構的影響。最後,回到我們課堂上參與者身上,看看能發掘出甚麼?
-
黃勝裕
- 第 2 次課程
-
第 2 次
2025-03-19
(三)下午1:30~4:30
後甲國中
-
歷史的脈絡——時代的變遷
-
分析劇情在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時代背景,如何塑造角色的故事線及其心理變化。
當你站在這個時代的十字路口,每一個人物都是在尋找自我定位的過程中掙扎。他們的心理變化像是穿越一場漫長的迷霧,偶爾會有光芒刺穿黑暗,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與對過去的無奈。
-
黃勝裕
- 第 3 次課程
-
第 3 次
2025-04-02
(三)下午1:30~4:30
後甲國中
-
跨文化的敘事——地理的延展
-
探討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轉換,分析不同文化如何影響角色的行為和抉擇。
文化差異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東西方思想的不同,還讓我們對人物的情感與選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並引發對自我、命運和人際關係的反思。
-
黃勝裕
- 第 4 次課程
-
第 4 次
2025-04-16
(三)下午1:30~4:30
後甲國中
-
生死交織的主題——敘事中的矛盾
-
深入分析生與死在敘事中的交織,如何形成角色內心的衝突和故事的張力。
死亡是所有生物無法避免的終結,因此,對死亡的反思常常引發對生的思考。生與死的交織在敘事中產生的內心衝突和故事張力,是戲劇作品中最能觸動人心的元素之一。當角色面對生死問題時,他們不僅要在情感和理智中做出選擇,還要面對命運的無常和死亡的無可避免。這些元素讓角色的掙扎更加真實和深刻,同時也使故事充滿張力,觀眾不斷在角色的選擇和命運中尋找共鳴,體驗著生命的脆弱與強大。
-
黃勝裕
- 第 5 次課程
-
第 5 次
2025-04-30
(三)下午1:30~4:30
後甲國中
-
痛苦的敘事——解脫的追尋
-
討論角色在痛苦中所經歷的內心旅程,如何構建出對解脫的深刻渴望。痛苦常常源自內外部的壓力與矛盾,這些壓力可能來自過去的創傷、未來的恐懼,或者無法控制的命運。
角色在痛苦中的內心旅程不僅是他們對困境的反應,更是一個關於自我探索、成長和超越的過程。通過痛苦,角色不僅理解了自己的脆弱,也開始尋找解脫的途徑。這種解脫並不總是逃避,而是對生命的重新認識和接受。最終,角色可能會經歷一場心靈的轉變,並在痛苦中找到深刻的平靜和解脫,這樣的旅程使得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和情感的深度。
-
黃勝裕
- 第 6 次課程
-
第 6 次
2025-05-14
(三)下午1:30~4:30
後甲國中
-
重複模式的敘事結構
-
解析劇中重複出現的生命模式,探討其在敘事中的作用和意義,反映人類經歷的普遍性。
重複的生命模式是一個強有力的敘事工具,它不僅用來展現角色的內心掙扎和成長,還能反映出人類經歷的普遍性,揭示生命中的無常、命運的循環、以及人類永恆的掙扎。這些重複的模式通常在劇情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——從情感的反覆、命運的重現,到角色的行為或選擇的迴圈,這些模式讓故事既充滿懸念,又深具哲理性。
-
黃勝裕
- 第 7 次課程
-
第 7 次
2025-05-28
(三)下午1:30~4:30
後甲國中
-
智慧的探究——敘事的深度
-
探討劇中表現的超然智慧,如何引導觀眾思考,並形成豐富的敘事層次。
超然智慧的呈現不僅是角色或敘事的核心元素,還經常作為整個故事結構中的引導力量。這種智慧往往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有限經驗與視角,擁有哲理性、道德性,甚至是存在主義層面的深刻含義。當這種智慧出現在劇中的某個角色或情節中,它常常會成為觀眾的思想挑戰者,促使觀眾從新的視角來審視故事及其角色的行為,並激發關於生命、死亡、道德與命運等深層問題的反思。
-
黃勝裕
- 第 8 次課程
-
第 8 次
2025-06-11
(三)下午1:30~4:30
後甲國中
-
文化事件的影響力——敘事的反響
-
《如夢之夢》的敘事影響,討論其如何挑戰個人的的思維與感受,促進對個人生命的反思。
《如夢之夢》的敘事結構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多重視角,劇中的時間與空間往往是流動和模糊的,讓觀眾無法輕易分辨什麼是夢,什麼是現實。這種模糊性挑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認知框架,迫使觀眾反思人類對「現實」的理解和對「真實」的渴望。
-
黃勝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