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新生報名| 請準備 一吋照片1張 、身分證件正本備查、報名註冊費200元、學分費。
● 舊生報名| 請準備 學員證、報名註冊費150元、學分費。
● 設籍...[詳全文]
★ 舊學員登入系統:帳號、密碼皆為個人的「身份證字號」(英文字大寫)
★ 點選欲報名的課程,再點「我要線上報名」,之後再按確認繳費。
★ 領有身...[詳全文]
● 12/29(日)上午9:00起 新舊生 同步開放 線上報名/線上轉帳
● 12/30(一)起 開放 現場報名
● 部份課程分時段開放線上報名,請見報名須知,以取得線...[詳全文]
要建立清除威權空間的共識,反思威權象徵與失去的在地集體記憶,必須對白恐的真相、政治文化脈絡和政治高壓作為的戒嚴體制有所認識,方能對準焦距,進行社會補課和社會溝通。
本課程從威權象徵與政治崇仰文化出發,多面向的探討清除威權象徵與威權餘緒、白恐書寫與白恐創傷記憶、紀念地和轉型正義、黨國體制及政治時差、不義遺址與人權歷史場址、政治檔案中的反抗者形象和協力者,以及519白恐記憶日的文化運動,從種種面向,呈現轉型正義的歷史、政治、文化的知識和行動之路。
授課老師(師資群):
藍博洲(報導文學作家、白恐文學小說家、1985時報文學獎得主)
楊翠(東華大學華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、前促轉會主委)
陳中芷(內政部轉正科研究員)
莊永清(高苑科大兼任教師、《台南人權歷史場址》作者、轉型正義研究工作者)
呂昱(小說家、白色恐怖受難者、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民間委員)
陳婉玲(台南一中國文科教師、轉型正義培訓種子師資)
黃崇凱(小說家、國家人權博物館駐館藝術家、2021臺灣文學金典獎得主、《文藝春秋》、《反重力》作者)
蘇慶軒(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、前促轉會研究員、政治檔案研究學者)
楊麗祝(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、口述歷史研究專家)
陳翠蓮(台大歷史系教授、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)
曹欽榮(《流麻溝十五號‧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》作者,投入紀錄白色恐怖受難者口述歷史研究,紀念地和轉型正義課題)
李淑君(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兼所長、性別與文化、威權政治研究學者)
葉浩(政大政治系副教授、專研政治思想與轉型正義)
林瓊華(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、前促轉會研究員、轉型正義研究學者)
周以正(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醫檢系助理教授、轉型正義檔案研究專家)
邱國禎(南方快報社長、白色恐怖研究論述者)
對台灣/世界所發生的人權故事有興趣和好奇心,同理當事人的遭遇和時代命運,有意願探索威權政治的面貌和轉型正義種種作為的當代視角,參與到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的文化運動。
由學有專精跨領域的學者、專家、作家和受難者授課,闡釋轉型正義的核心課題,透過師生的討論對話,講師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和議題的多元面貌,延伸後續的學習和行動。
學員得以理解轉型正義的種種面貌,激發學員組成公共性社團。
上課出席率和課堂討論為主要依據,學期末繳交學習報告或學習筆記,以作為共學的成果。
專書
《給民主世代公務員的備忘錄:轉型正義教育手冊》,台北: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,2024。電子檔網址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M3YxivW4f_RQO8SW0wLK985zIcel7WuV/view。
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:《記憶與遺忘的鬥爭:台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》,新北:衛城出版,2015。
朱立熙:《國家暴力與過去清算:從韓國518看台灣228》,臺北:允晨出版社,2007。
朱立熙主編:《瞭解當代韓國民主政治》,台北:翰蘆,2011。
朱立熙、王政智、鄭乃瑋:《黎明前的半島記憶:韓國人權與民主紀行》,臺北:時報出版社,2020。
朱立熙:《韓國史:悲劇的循環與宿命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21。
米蘭‧昆德拉(MILAN KUNDERA)著,翁德明譯:《被背叛的遺囑》,臺北:皇冠出版社,2004。
亞德里安‧喬治(Adrian George)著,王聖智譯:《策展人工作指南》,台北:典藏藝術家庭有限公司,2017。
李淑君:《黨外女性的他者敘述與自我敘述:民主與性別的歧義分析》,台南: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,2012。
周婉窈:《轉型正義之路:島嶼的過去與未來》,臺北:玉山社,2022。
呂昱:《獄中日記》,台北:南方叢書出版社,1988。
呂昱:《消逝的難民營牛肉麵》,新北:國家人權博物館,2023。
花亦芬:《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: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》,臺北:先覺,2016。
林建志等:《奉命釋法:大法官與轉型正義》,臺北: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,2021。
林易澄、林傳凱、胡淑雯、楊美紅、羅毓嘉:《無法送達的遺書: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》增訂版,台北:春山出版有限公司,2022。
林瓊華等:《透光的暗暝: 臺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》,台中:台中市政府文化局,2017。
門田隆將著,林琪禎、張弈伶、李雨青譯:《湯德章:不該被遺忘的正義與勇氣》,台北: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2016。
姜天陸:《瘡‧人》,台南:台南市藝術中心,2000。
姜天陸:《南瀛白色恐怖誌》,台南:台南縣文化局,2002。
胡淑雯、童偉格主編:《讓過去成為此刻: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》,台北:春山出版,2020。
涂叔君:《南瀛二二八誌》,台南:台南縣文化局,2001。
高一生著,周婉窈編註,高英傑、蔡焜霖譯:《高一生獄中家書》,新北:國家人權博物館,2020。
張維修等撰,國家人權博物館主編:《無論如何總得找條活路才行的:台灣人權暗黑旅誌》,新北:國家人權博物館,2020。
曹欽榮等採訪整理:《流麻溝十五號: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》,台北:書林出版有限公司,2012。
曹欽榮:《自由遺產:台灣228、白恐紀念地故事》,臺北: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,2017。
曹欽榮:《走吧!綠島我來了!:流麻溝十五號記事》,臺北: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2022。
陳列:《殘骸書》,新北:國家人權博物館;台北: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23。
陳欽生自撰受訪,曹欽榮採訪整理:《謊言世界 我的真相》,台北:前衛出版社,2017。
陳進金、陳翠蓮、吳俊瑩、蘇慶軒、林正慧:《政治檔案會說話:自由時代公民指南》台北:春山出版有限公司、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;新北:國家人權博物館,2021。
黃崇凱:《反重力》,台北:春山出版有限公司,2024。
黃皙日英:《悠悠家園》,台北: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02。
葉石濤:《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〇年代》,台北:前衛出版社,1991。
葉石濤:《台灣男子簡阿淘》,台北: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1996。
鄭南榕基金會:《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:行動思想家鄭南榕》,台北:書林出版有限公司,2013。
鄭麗玲、莊惠惇、楊麗祝編:《台南人權歷史場址手册》,台南:台南市政府文化局,2020。
鄧慧恩、陳秀玲、白春燕、蔡佩家、陳宇威:《黨產偵探旅行團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2022。
鄧慧恩:《歷史的快門》,台北:允晨文化,2023。
劉美蓮:《江文也傳:音樂與戰爭的迴旋(增訂版)》,台北: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22。
戴文鋒、莊永清、葉瓊霞:《等待天光:台南人權歷史場址II》,台南:台南市政府文化局,2021。
戴文鋒、莊永清、葉瓊霞:《漫漶時光:台南人權歷史場址III》,台南:台南市政府文化局,2021。
戴文鋒、莊永清、葉瓊霞:《闇黑之光:台南人權歷史場址IV》,台南:台南市政府文化局,2023。
藍博洲:《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》,臺北: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05。
藍博洲:《幌馬車之歌(2023典藏版)》,臺北: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2023。
龔昭勲:《死亡行軍:蘇友鵬醫師的一生》,臺北:前衛出版社,2018。
期刊文獻
李淑君:〈「例外狀態」下的「失調姿態」:白色恐怖監獄中的女性政治受難者的失調身體〉,《淡江中文學報》38(2018.6),頁113-148。
李淑君:〈一九五〇年代白色恐怖左翼女性政治受難者:女性身份、女性系譜、政治行動〉,《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》,18:2(2021.12),頁75-148。
李淑君:〈國家不想要的人《超級大國民》的哀悼政治〉,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120(2021.12),頁39-80。
李淑君:〈逆寫銅像‧從神到鬼:蔣介石銅/肖像的神格威權、世俗解構與諧擬鬼怪〉,《中國現代文學》42(2022.12),頁125-154。
吳乃德:〈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: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〉,《思想季刊》2(2006.7),頁1-34。
周婉窈:〈高一生、家父和那被迫沉默的時代──在追思中思考我們的歷史命題〉,《高一生誕辰100周年國際紀念研討會》,2008年4月18-19日,奈良:天理大學。
林靜雯:〈召喚記憶的展示──白色恐怖死難者遺書展〉,《博物館學季刊》30:2(2016.4),頁63-91。
林瓊華:〈流亡、自治與民主:試論陳芳明著作《謝雪紅評傳》之貢獻與爭議〉,《台灣風物》60:2(2010)。
林瓊華:〈從遺忘到再現:謝雪紅的歷史在台灣與中國的影響與遺緒〉,《台灣史學雜誌》15(2013.12),頁1-40。
林瓊華:〈左獨、左統與民主自治:台灣社會主義者謝雪紅的政治認同與實踐困境〉,《文史台灣學報》12(2018.9),頁105-129。
林瓊華:〈走出陽剛國家籠罩下的民主陰影:《「中正紀念堂」歷史小旅行》的威權象徵反思與實踐〉,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》101(2023.6),頁51-59。
陳譽仁:〈藝術的代價--蒲添生戰後初期的政治性銅像與國家贊助者〉,《雕塑研究》5(2011.4),頁1-60。
曹欽榮:〈遺產的變與不變:人權教育遺址和博物館-評介Difficult Heritage: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〉,《博物館與文化》13(2017.6),頁159-176。
曹欽榮:〈台灣紀念館詮釋困難歷史的挑戰〉,《2020第九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》,2020年10月29-30日,臺北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。
曹欽榮:〈臺灣民主運動之後綠島紀念園區的挑戰〉,《博物館與文化》20(2020.12),頁57-82。
楊翠:〈女性與白色恐怖政治事件〉,《臺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北: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,2006 ),頁411-452。
葉虹靈:〈台灣白色恐怖創傷記憶的體制化過程:歷史制度論觀點〉,《台灣社會學》29(2015.6),頁1-42。
鄭芳婷:〈臺灣轉型正義策展的當代激進性:以促轉會對話展、人權藝術季及推廣企劃示範展為例〉,《清華藝術學報》3(2021.12),頁93-112。
劉恆妏:〈戰後臺灣的「黨化司法」--1990年代之前國民黨對司法人士的制度性掌控及其後續影響〉,《中研院法學期刊》24(2019.3),頁1-86。
劉錡豫:〈20世紀前中葉《鄭成功畫像》的展示、觀看與詮釋〉,《史物論壇》29(2022.12),頁43-74。
蘇慶軒:〈什麼是政治檔案?政治檔案的內容是什麼?〉,《菜市場政治學》,2022.1。
電子資源
《國家轉型正義教育行動綱領》,網址:https://www.ey.gov.tw/File/FEB987AD957AE120?A=C。
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任務總結報告》,網址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drive/folders/1d28Jse0iZmHNWXlx5r2tcxkhzsD2C6Fv。
《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電子報》,網址:https://hre.pro.edu.tw/epaper_his。
不著撰人:〈「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」集結跨域藝術家創作 開展人權議題對話〉,《國家人權博物館》網站,2023年5月5日,網址:https://www.nhrm.gov.tw/w/nhrm/News_23050513563262946。
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:《善解人義——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權及轉型正義》podcast頻道,網址:https://linktr.ee/hrtjey2024。
林傳凱:〈「白色恐怖」中的女性政治犯──重思「歷史真實」與「再現」的政治〉,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》網站,網址:https://geeq.tw/post/61/。
陳方隅:〈《政治檔案會說話》書評:如何找尋黑暗時代的微光?〉,《菜市場政治學》網站,網址:
https://whogovernstw.org/2021/08/17/fangyuchen40/。
曹欽榮:〈臺灣民主運動之後綠島紀念園區的挑戰〉,《博物館與文化》20(2020.12),頁57-82,網址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MBOPXKwowadmOEhCxuN71JTn9SPBsiGL/view?usp=drive_link。
曹欽榮:〈台灣紀念館詮釋困難歷史的挑戰〉,收入陳佳利主編:《歷史:覆蓋、揭露與淨化昇華》(臺北:國立臺灣博物館,2021),頁67-94,網址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nMcseJXY1WuIErSsVd78Z9FOhp0GI2uc/view?usp=drive_link。
蘇慶軒:〈什麼是政治檔案?政治檔案的內容是什麼?〉,《菜市場政治學》網站,網址:
https://whogovernstw.org/2022/01/26/chinghsuansu9/。
龔卓軍:〈恐怖文法的例句演練與跨域振幅: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的邊境藝術〉,《如果,在邊緣,畫一個座標》網站,網址:https://www.2020greenislandartfest.info/copy-of-%E9%99%B3%E9%A3%9B%E8%B1%AA。
影視作品
侯孝賢導演:《悲情城市》,1989。
王童導演:《香焦天堂》,1989。
楊德昌導演: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,1991。
萬仁導演:《超級大國民》,1994。
侯孝賢導演:《好男好女》,1995,
楊凡導演:《淚王子:清泉一村的故事》,2009。
亞當‧肯恩〈Adam Kane〉導演:《被出賣的台灣》,2009。
徐漢強導演:《返校》,2019。
周美玲導演:《流麻溝十五號》,2022。
繪本
王醒之:《爸爸什麼時候才能回家?》,台北:立言圖書有限公司,2018。
吳易蓁:《愛唱歌的小熊》,台北: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2017。
吳易蓁:《說好不要哭》,台北: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2018。
幸佳慧:《希望小提琴》,台北:小天下出版社,2012。
陳重光:《我的父親》,台北: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201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