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字之美
---書寫方法練習階段1-2
人氣:1439 人
課綱
- Facebook
- Google+
Pinterest
課程資訊
- 上課時間:
- 每週 四 晚上 07:00~09:50(第一次上課日期:09 月 10 日)
- 開課地點:
- 台南社區大學(台南市公園路750號)
- 招生人數:
-
35 人
- 課程收費:
-
- 總學分費:2 學分 2000 元(12 週課程 / 一次上課 3 小時)
- 學期報名費:新生:200 元; 舊生:150 元
- 保證金:對於免收學費者(低收入或身心障礙)收取 1500 元
- 教材費:100 元(使用教材:講師自編講義)
- 旁聽費:
本課程不開放旁聽
授課老師
- 最高學歷:
-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
- 現職:
- 長榮大學書畫系兼任講師
- 相關學經歷:
- 國高中書法美術教師45年,第三屆台南縣書法學會理事長,長榮大學書畫系講師20年,永康社大書法講師17年,台南縣文化中心書法講師3年。
關於這一門課
1.為什麼想開這門課?希望帶領學員共同學習甚麼
一、1.為了增進學員毛筆、硬筆的書寫能力 2.提升生活品質
3.美化個人心靈、變化氣質。
二、1.希望帶領學員共同學習前人的成果和經驗 2.了解社區文化,將書法帶入社區、美化家庭。
2.修此門課需具備什麼條件?
1.學歷不拘、滿18歲者 2.有興趣、有耐心的朋友。
3.上課的方式是怎麼進行的?學生可以有什麼收穫?
1.以講解、示範、習作指導、共同討論、作品鑑賞、戶外教學等方式 進行。
2.使學生能:欣賞了解我國固有文化藝術,增進生活品味、
提高書寫能力,修身養性、美化人生,增進身心健康。
4.如何取得學分?(評量方式)
1. 學習態度30% 2. 習作表現30%
3. 課外作業20% 4. 期末成果展20%
各週課程規劃
- 第 1 次課程
-
第 1 次
2009-09-10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書法的認識
-
了解書法的意義及功能(實用、欣賞、品德修養並重)
-
鄭清和
- 第 2 次課程
-
第 2 次
2009-09-17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美哉漢字
-
學員參與台灣藝術文化的展現。
-
鄭清和
- 第 3 次課程
-
第 3 次
2009-09-24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介紹文房四寶
-
筆、墨、硯、紙之選用及使用保養之常識。
-
鄭清和
- 第 4 次課程
-
第 4 次
2009-10-01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民間的美術字
-
學員參與親和質樸的社區文化。
-
鄭清和
- 第 5 次課程
-
第 5 次
2009-10-08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書寫方法(一)
-
1. 執筆法 2.寫字的姿勢 3.運筆、收筆。
-
鄭清和
- 第 6 次課程
-
第 6 次
2009-10-15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鄉土藝術書法之美
-
社區週遭的文化和鄉土情懷。
-
鄭清和
- 第 7 次課程
-
第 7 次
2009-10-22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1書法的演進 2書法與社區景觀
-
1甲骨文→金文→篆書→隸書→草書→楷書→行書。
2廣告招牌字,學員書法走入家庭、社區。
-
鄭清和
- 第 8 次課程
-
第 8 次
2009-10-29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1文字與書法淵源 2最平民的公共化藝術
-
1有聲無言 → 有言無文 → 標誌 → 圖象文字。
2廟堂、寺院、社區文化的對聯。
-
鄭清和
- 第 9 次課程
-
第 9 次
2009-11-05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1碑帖與書法 2結構原則
-
1碑帖的溯源、性質和類型之介紹。
2外型原則、均衡原則、均間原則、比例原則 、脈絡原則
-
鄭清和
- 第 10 次課程
-
第 10 次
2009-11-12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1雄秀險勁的石刻文化 2書法史上的黃金時代
-
1 碑碣、摩崖、造像記、墓誌。
2 唐代五大家的書風。
-
鄭清和
- 第 11 次課程
-
第 11 次
2009-11-19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1書寫方法 2學書與臨摹 3書法署款與題識
-
1運筆、藏鋒、中鋒、回鋒、側鋒、露鋒
2功用、骨法、摹寫方法、要點
3署款的意義規範及用印
-
鄭清和
- 第 12 次課程
-
第 12 次
2009-11-26
(四)晚上 07:00~09:50
一般教室
-
1書寫方法 2學書與臨摹 3書法署款與題識
-
1運筆、藏鋒、中鋒、回鋒、側鋒、露鋒
2功用、骨法、摹寫方法、要點
3署款的意義規範及用印
-
鄭清和